在高房價與民眾對不動產熱衷的背景下,房產不只是資產保值的工具,更成了詐騙集團眼中的肥羊。許多人認為只要不隨便簽約或賣屋,就能避免房地產詐騙,然而現今的詐騙手法早已不只是冒用身分、假租屋這麼簡單,而是將房產「變現」納入設局,讓受害人一步步落入財務深淵。
房產詐騙往往從投資詐騙起手。詐騙集團透過社群軟體、LINE 群組或電話話術,向民眾推銷看似穩賺不賠的金融產品。當受害人投入資金並得到一點甜頭後,詐團便引導他們以房產作為擔保抵押,甚至多次貸款再投入,讓人一步步把資產掏空。到了後期,還會出現「假律師」、「假代書」、「假金主」等角色,聲稱可以幫忙處理債務或協助貸款,但實際上是設局榨乾最後一點資金。
這樣的騙局不只針對缺乏經驗的長輩,連公務員、企業主管、教授等高知識份子也常成為目標。詐騙集團利用人性中的信任與恐懼,搭配精心設計的APP或偽裝文件,讓人即使察覺不對勁,也難以自拔。更令人心痛的是,當受害人背負龐大債務,甚至連房子賣掉都還不清時,可能因無助與羞愧而選擇極端方式結束生命,只為不讓債務連累家人,甚至留下拋棄繼承的遺願。
許多人誤以為這些受害者只是貪婪或太天真,事實卻是詐騙集團的手法早已產業化,結合心理操控、數位工具與嚴密分工,即使是理性謹慎的人,也可能一步步被牽著走。尤其當詐團掌握個資、通聯紀錄,甚至對家人有所掌握時,受害人往往礙於安全或面子,只能選擇沉默。
政府雖已加強宣導與查緝,卻難以追上詐騙手法的演變速度。面對這類結合房產與金融的複合型詐騙,單靠事後補救顯然不夠。我們需要更強力的修法來提升詐騙刑責,加速犯罪所得的追繳,才能真正嚇阻詐騙集團繼續作亂。
參考資料來源
- 內政部警政署 165 反詐騙專線:https://165.npa.gov.tw/
-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:https://www.fsc.gov.tw/
- 金融知識+ 防詐平台:https://moneywise.fsc.gov.tw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