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台灣,詐騙手法不斷推陳出新,從傳統電話詐騙到運用 AI 的高科技詐騙,層出不窮。詐騙集團善於利用人性的貪婪、恐懼與急迫心理,設計出讓人防不勝防的陷阱。以下整理幾種最新案例,帶你了解手法細節與防範要點。
AI 語音與深偽技術(Deepfake)詐騙
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,詐騙集團開始運用 AI 語音模擬與深偽影像技術,假冒受害者親友,讓騙局更具說服力。
案例分析:
小明接到母親的 LINE 電話,聲音和說話方式都與母親一模一樣,甚至還有視訊影像。對方急切要求轉帳,理由是「臨時急用」。小明在慌亂中差點匯款,幸好冷靜下來撥打母親原本的號碼確認,才拆穿詐騙。
防範重點:
- 接到親友急需用錢的電話,先掛斷,再用原有號碼回撥。
- 與親友約定「專屬暗號」,例如上次聚餐吃了什麼,以利緊急情況驗證。
假投資詐騙 2.0:社群平台與量化交易
傳統假投資詐騙多透過 LINE 群組,如今已進化到 Instagram、Facebook、YouTube,甚至偽裝成「量化交易」或「AI 智能投資」。
案例分析:
小華在 IG 上看到「投資導師」,炫耀跑車、名牌,並聲稱靠 AI 智能交易,每月穩賺 10%。小華投入小額資金後,真的看到獲利並提領一次,於是加碼投入大筆金額,結果帳戶突然被凍結,血本無歸。
防範重點:
- 記住「穩賺不賠就是詐騙」。
- 不要下載來路不明的 APP 或註冊陌生網站。
- 投資資訊應從合法管道取得,不要輕信陌生人。
假檢警詐騙:冒充公務機關
這類詐騙通常假冒金管會、警察或檢察官,聲稱受害者涉及洗錢或詐欺案件,並進一步要求「監管帳戶」。
案例分析:
林小姐接到自稱金管會專員的電話,隨後又有「警察」與「檢察官」視訊來電,要求製作筆錄並將資金轉入「指定帳戶」以便調查。最後林小姐被騙走 1,800 萬元。
防範重點:
- 真正的檢警不會要求你透過視訊製作筆錄。
- 不存在「監管帳戶」這回事。
- 一旦懷疑,立刻撥打 165 反詐騙專線 查證。
網購消費詐騙:解除分期陷阱
詐騙集團常冒充電商客服,利用駭客竊取的真實消費資訊進行詐騙。
案例分析:
小芬在知名電商下單後,接到客服電話,對方準確說出訂單編號與金額,謊稱訂單被設定為「重複分期付款」,要求小芬操作 ATM 解除設定。其實,這就是典型的詐騙話術。
防範重點:
- 金融機構與電商客服不會要求操作 ATM 或網銀。
- 接到可疑電話,請掛斷並透過官網客服重新確認。
相關文章
提高警覺,守護資產安全
無論是 AI 高科技詐騙,還是經典的假投資、假檢警話術,本質都在於利用資訊不對稱與人性弱點。當遇到「太急」或「太好」的情境時,請先停下來,多方查證。若有疑慮,撥打 165 反詐騙專線,才能避免掉入陷阱,守住辛苦累積的資產。